PCB技術 (PCB technology)
PCB技術 圖
新客戶請點擊右上注冊
目錄
PCB設計技術
1 設置軟件工作環境
軟件規則設置:
進入Design\Rules,按照設計的要求對選項中的各項進行設置:
① 安全間距設置:PROTEL99SE軟件中Routing的Clearance Constraint項規定了板上不同網絡的走線、焊盤、過孔等之間必須保持的距離。在單面板和雙面板的設計中,首選值為10-12mil;四層及以上的PCB首選值為6-8mil;最大安全間距一般沒有限制。
② 布線層面和方向設置:Routing的Routing Layers,設置使用的走線層面和每層的走線方向(貼片單面板只用頂層,直插單面板只用底層)。一般情況下,使用默認值。
③ 過孔選項設置:PROTEL99SE軟件中Routing的Routing Via Style項規定了過孔的內、外徑的最小、最大和首選值。單面板和雙面板過孔外徑應設置40mil—60mil之間;內徑應設置在20mil—30mil。四層及以上的PCB外徑最小值為20mil,最大值為40mil;內徑最小值為10mil,最大值為20mil。
④ 線寬選項設置:PROTEL99SE軟件中Routing的Width Constraint項規定了布線的寬度。單面板和雙面板的布線寬度應設置在10—30mil之間,特殊情況下最大值不應超過60mil,最小值不應低于8mil;四層及以上PCB最小值不應低于5mil,其余設置參照雙面板設置。另可以添加一些網絡的線寬設置,如地線、+5伏電源線、時鐘線、+12伏電源線、-12伏電源線、交流電源輸入線、功率輸出線等。地線、時鐘線和+5伏電源線首選值一般為60mil(最大值不限,最小值為8 mil,在能走通的情況下線盡量寬)寬度,各種電源線首選值一般為40mil(最大值不限,最小值為8mil,在能走通的情況下線盡量寬)寬度。按照PCB線寬和電流的關系(大約是每毫米線寬允許通過500毫安的電流)確定最大線寬。
⑤ 敷銅連接選項設置:PROTEL99SE軟件中Manufacturing的Polygon Connect Style項規定了敷銅連接的方式。連接方式(Rule Attributes)設置成Relief Connect方式,導線寬度(Conductor Width)設置成25mil,連接數量(Conductors)設置成4,角度(Angle)設置成90度。
⑥ 物理孔徑設置:PROTEL軟件中Manufacturing的Hole Size Constraint項規定了物理孔的大小。最小值設置為20mil,最大值沒有限制 (備注:物理孔一般是指定位孔和安裝孔等等)。其余各項一般可用它的缺省值。
軟件參數設置:
進入Design\Options和Tools\Preferences,按照設計的要求對選項中的各項進行設置:
① 可視柵格選項設置:PROTEL軟件中Design\Options\Layer中選中:Masks中的Top solder;Silkscreen中Top overlay;Other中Keepout和Multi Layer;System下面各項全部選中。Visible Grid項規定了可視柵格的大小,分別設置成10mil(上)和100mil(下)。
② 捕捉和器件移動柵格選項設置:PROTEL軟件中Design\Options\Options項規定了捕捉和器件移動柵格的大小,捕捉和器件移動柵格均設置為10mil。選中Electrical Grid并把Range中設為8mil,Visible Kind設為Lines,Measurement Uint設為Imperial。
DRC校驗設置:
進入Tools\Design Rules Check,按照設計的要求對選項中的各項進行設置:Report\Routing Rules的Clearance Constraints,Max/Min Width Constraints,Short Circuit Constraints和Un-Routed Net Constraints均選中;Report\Manufacturing Rules的Max/Min Hole Size選中;Report\Options的選項全部選中;On-line\Routing Rules的Clearance Constraints選中;On-line\Manufacturing Rules的Layer Pairs選中;On-line\Placement Rules的ComponentClearance選中。
2 添加器件庫
這步主要是將要PCB原理圖中所示的元器件,從元件相應的庫中調出
3 導入網絡表
在導入網絡表的過程中,必須保證沒有任何錯誤,嚴禁在網絡表導入有錯誤的情況下進行設計。(這個操作一定得注意)確定PCB尺寸及定位孔位置和尺寸,并把相關器件進行鎖定
4 元器件布局
PCB布局的原則是美觀大方,疏密得當,符合電氣特性,利于布線,盡量分成模塊。在可能的情況下將元器件擺放整齊,并盡量保證各主要元器件之間和模塊之間的對稱性。
要求:整個PCB布局要顯得大氣,疏密得當,不要有的地方過緊,有的地方過松。絲印框要盡量減少,并突出各模塊。模塊的漢字或英文標示盡量放在對稱和平行一致的位置上,并能體現模塊的名稱和美感。
布局完成后應對PCB布局進行檢查,一般檢查有如下幾個方面:
(1)印制板尺寸應與加工圖紙尺寸相符,有定位標記,設置參考點;
(2)元器件應保證在二維、三維空間上無沖突;
(3)元器件布局應疏密有序,排列整齊;
(4)需經常更換的元器件應保證能方便的進行更換;
(5)熱敏元件與發熱元件之間是保持適當的距離,在需要散熱的地方,應加裝散熱器,同時保證空氣流動的通暢;
(6)可調元器件應保證能方便進行調整;
(7)信號流程應保持順暢且互連最短;
(8)盡可能保證過孔數量最少;
(9)禁止使用Ctrl+X或Ctrl+Y對器件進行翻轉;
(10)一塊PCB上孔的內徑尺寸不能超過9種;
(11)影響外觀的元器件如TO-220封裝的三端穩壓器、貼片的電解電容等要盡可能的焊接在反面;不需要調節的電位器、中周和可調電容等要盡可能的焊接在反面,不能透過PCB焊接,并且要在產品規格書中要特別說明;其它特別影響整體外觀的元器件如大的電解電容、繼電器等設法焊接在反面。
5 PCB布線
一般推薦使用自動布線+手動調整的方法,自動布線要求依次按照地線——電源線——時鐘線——其它的順序進行布線,在布線規則中設置布線優先級,0為最低級,100為最高級,共101種情況。在比較復雜的電路板中,考慮到電氣特性的要求、干擾等因素,我們全部采用手動布線。禁止把過孔放在元器件的管腳上,在自動布線之前應該鎖定已經布好的線。走線要兼顧美觀和電氣特性,特別影響外觀得走線要設法走在反面,原則上在產品名稱、型號和眾友標識的地方正面不要走線(特殊情況除外),在絲印框與Keepout框之間不允許正面走線(特殊情況除外)。
6 絲印和漢字的放置
(1)產品名稱、型號及眾友標識的放置
(2)元器件工程號絲印的放置
(3)模塊標示漢字的放置
(4)測試鉤和測試孔標識的放置
(5)字體放置的要求
7 大面積鋪地
進入Place\Polygon Plane,Net Options選項將Connect to Net設置為Connect to GND,同時將Pour Over Same和Remove Dead topper選中,在Plane setting選項中將Grid size設置為18mil,Track width設置為20mil,layer選中相對應的層;Hatching style中選中Vertical Hatch;其它使用缺省值。
大面積鋪地之前,還應將安全間距值設置為25mil,大面積鋪地之后,再將安全間距值還原。在不希望有走線的區域內放置FILL填充層(如散熱器和臥放的兩腳晶振,HC49S的晶振,多圈電位器的正面,TO220封裝的三端穩壓器等,如有其它網絡的線從此處穿過則很容易造成短路),要上錫的在Top Solder 或Bottom Solder 層的相應處放FILL。
淚滴可增加它們的牢度但會使板上的線變得較難看,對于貼片和單面板一定要加,其它可根據實際情況選擇淚滴。
8 重復DRC檢查
進入Tools\Design Rules Check,按照設計要求對選項中的各項進行設置,參考前面設置,DRC檢查完成后修正檢查中發現的錯誤,修改完后不允許有錯誤存在。
9 主要事項
整個過程操作都需要認真,尤其對PCB布線一定得保證布線無錯誤
為防止技術泄密,在制板或存檔時應將元器件的封裝及名稱內容全部刪除。同時必須附一個制板說明。譬如:厚度:做一般PCB時厚度為1.6mm,大PCB可用2mm ,射頻用PCB等一般在0.8-1mm 左右;材料與顏色等
PCB制程技術
MID技術
在PCB制程技術上,國外廠商正嘗試開發可射出成型的基板-MID(Molded Interconnect Devices)技術,MID是一種無基板的立體PCB,顛覆以往印刷電路板『平面』的刻板印象,將PCB以鑄模連接元件(Molded Interconnect Devices,MID)的方式直接在塑膠成品上形成印刷電路,省略基板的使用,此一技術可將PCB變成任意的形狀,提供無限的產品創意。
MID即指以射出成形的方式直接以塑膠作為基板,在上面直接作線路設計,并整合機械與電子的功能,這種三維電路設計方式即稱為MID.
MID代表一種新的設計概念,此技術自1980年代即開始發展,但進度未能快速推進,主要原因是相關之工具設計難度極高,使技術無法快速普及純熟。然而,隨著環保意識的抬頭,MID技術開始為人重視,其優點為(1)可大量制作;(2)基板材料可回收利用;(3)整合基板零件減少制程步驟;(4)使攜帶型電子消費產品重量減輕;(5)使產品造型更多樣化等等。
PCB組裝技術
從1903年至今,若以PCB組裝技術的應用和發展角度來看,可分為三個階段。
1 通孔插裝技術(THT)階段PCB
金屬化孔的作用:
(1).電氣互連---信號傳輸
(2).支撐元器件---引腳尺寸限制通孔尺寸的縮小
a.引腳的剛性
b.自動化插裝的要求
提高密度的途徑:
(1)減小器件孔的尺寸,但受到元件引腳的剛性及插裝精度的限制,孔徑≥0.8mm
(2)縮小線寬/間距:0.3mm—0.2mm—0.15mm—0.1mm
(3)增加層數:單面—雙面—4層—6層—8層—10層—12層—64層
2 表面安裝技術(SMT)階段PCB
導通孔的作用:
僅起到電氣互連的作用,孔徑可以盡可能的小,堵上孔也可以。
提高密度的主要途徑:
①.過孔尺寸急劇減小:0.8mm—0.5mm—0.4mm—0.3mm—0.25mm
②.過孔的結構發生本質變化:
a.埋盲孔結構 優點:提高布線密度1/3以上、減小PCB尺寸或減少層數、提高可靠性、 改善了特性阻抗控制,減小了串擾、噪聲或失真(因線短,孔小)
b.盤內孔(hole in pad)消除了中繼孔及連線
③薄型化:雙面板:1.6mm—1.0mm—0.8mm—0.5mm
④PCB平整度:
a.概念:PCB板基板翹曲度和PCB板面上連接盤表面的共面性。
b.PCB翹曲度是由于熱、機械引起殘留應力的綜合結果
c.連接盤的表面涂層:HASL、化學鍍NI/AU、電鍍NI/AU…
3 芯片級封裝(CSP)階段PCB
CSP以開始進入急劇的變革于發展其之中,推動PCB技術不斷向前發展,PCB工業將走向激光時代和納米時代。